诗词原文
赠安西僧
唐·张籍
安西老守是禅僧,到处应然无尽灯。
西域流沙千里远,汉家桑柘五原兴。
从来只向沙中住,不解人间有姓名。
今日忽闻僧入定,始知空门有遗灵。
作者简介
张籍,唐代著名诗人,约生于766年,卒于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出身贫寒,早年曾游历四方,后定居洛阳,张籍的诗歌以乐府诗著称,多写现实生活,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清新自然,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在当时颇受白居易、韩愈等人的赞赏。
译文
安西的老太守原来是一位禅僧,他走到哪里都像点燃了无尽的灯火一样,传播着佛法和智慧,西域的流沙之地绵延千里之遥,而汉朝的桑树和柘树在五原地区茂盛生长,这位禅僧向来只在沙漠中居住,不了解人间的名利和姓名,今天忽然听说他入定了,才知道佛门中还有这样一位遗世独立的高僧。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安西地区的禅僧形象,表达了对佛法和智慧的赞美,首句点明禅僧的身份和修行特点,次句通过对比西域的荒凉和汉朝的繁荣,暗示禅僧的修行环境虽然艰苦,但他的精神却像无尽的灯火一样照亮四方,后两句则进一步突出了禅僧的超凡脱俗和遗世独立。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禅僧的形象,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将禅僧的修行环境和精神境界描绘得淋漓尽致,首句“安西老守是禅僧”直接点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到处应然无尽灯”则通过象征手法,将禅僧的智慧和佛法比作无尽的灯火,既形象又生动,后两句则通过对比和夸张等手法,进一步突出了禅僧的超凡脱俗和遗世独立,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对佛法和智慧的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张籍的佛教信仰和游历经历有关,张籍在唐代是一个有着深厚佛教信仰的诗人,他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佛法和智慧的赞美之情,张籍也曾经游历过很多地方,包括西域等边远地区,这些经历为他创作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在诗中,张籍通过描绘一位安西地区的禅僧形象,表达了对佛法和智慧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