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写真
朝代:宋代
作者:刘克庄
写真虽是文夫子,我亦真堂作记人。
笔底春风能唤物,毫端秋色欲生尘。
形容尽得精神出,点染都无墨色陈。
他日重看应笑此,只今已觉不如新。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诗论家,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四次被罢黜,但他学识渊博,文思敏捷,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在南宋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词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反映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这幅写真画虽然是文夫子(指画家)所绘,但我也在这真堂中为人作记。
笔下春风仿佛能唤醒万物,毫端秋色似乎要生出尘埃。
画中人物的神态气质被完全捕捉,点染之处毫无陈旧墨色之感。
将来再次观看这幅画时或许会笑话现在的自己,因为现在已觉得它不如当初那般新鲜了。
释义
这首诗是刘克庄对自己或他人写真画的评价,诗中通过描绘画家的技艺高超,赞美了写真画的生动传神,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事物变化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写真画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画家高超的技艺和作者对艺术的深刻理解,首联点明主题,指出这幅写真画是文夫子所绘,同时自己也在真堂中为人作记,颔联通过“笔底春风”和“毫端秋色”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画家笔下万物的生机与活力,颈联进一步赞美了画中人物的神态气质被完全捕捉,点染之处毫无陈旧之感,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事物变化的感慨,暗示了艺术作品的永恒魅力与时间的相对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克庄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有关,作为一位学识渊博、文思敏捷的诗人和词论家,刘克庄对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画家技艺的赞美和对艺术作品的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事物变化的无奈与感慨,这种情感在南宋末年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也反映了刘克庄对人生和艺术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