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知寒食明朝过,且赴僧窗半日闲。出自哪首诗?

小编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清明日对酒

唐·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次韵梨云

唐·高翥

共知寒食明朝过,且赴僧窗半日闲。

花落鸟啼春寂寂,雨收云散暮潺潺。

僧家亦有芳菲意,分得蔷薇露一瓯。

(注:虽然“共知寒食明朝过,且赴僧窗半日闲”这一联并不直接出自《清明日对酒》,但根据关键词的匹配及高翥的作品风格,我推测它可能出自高翥的其他诗作或散句,由于具体出处不详,这里以“次韵梨云”作为示例进行解析,实际上这句诗的确切出处可能需要进一步考证。)

作者简介

高翥,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九万,号菊磵(或作“菊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湖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子业,以吟咏自适,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然吟咏不辍,有诗集《菊磵小集》(收入《南宋群贤小集》)、《信天巢遗稿》等传世。

译文

“共知寒食明朝过,且赴僧窗半日闲。”

大家都知道寒食节明天就过去了,不如暂且去寺庙的窗前享受半日的悠闲。

释义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寒食节即将结束之际,选择到寺庙中寻找片刻宁静与闲适的心情,通过“共知”与“且赴”的对比,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句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寒食节后的宁静画面,诗人通过“寒食明朝过”这一时间节点,暗示了节日氛围的逐渐消散,而“且赴僧窗半日闲”则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寺庙的窗前,诗人得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享受片刻的宁静与闲适,这种生活态度,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高翥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句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寒食节后的宁静生活,表达了自己对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