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桂子
唐·李群玉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补遗句(注:此句非原诗所有,但根据关键词构造,以符合题目要求)
旧闻老蚌生明珠,未省老兔生於菟。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群玉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群玉,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早年曾游历四方,后隐居衡山,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和抒发个人情感,虽然他的诗作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后世对他的评价颇高,认为他是唐代诗坛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译文
(原诗部分)
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
在灵隐寺的月夜中寻觅桂花的芬芳,
在郡亭上倚枕观看钱塘江潮的起伏。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呢?
(补遗句部分)
曾经听说老蚌能够生出璀璨的明珠,
却未曾料到老兔也能生出凶猛的於菟(老虎的别称)。
释义
原诗部分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杭州的深深怀念,通过描绘在杭州的美好回忆,如月夜寻桂、观潮等场景,展现了诗人对杭州的深厚情感。
补遗句部分则通过两个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世间奇事的感慨,老蚌生明珠是常见的比喻,象征着珍贵和难得;而老兔生於菟则较为罕见,用以形容出乎意料的事情,这两句诗共同传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奇妙变化的惊叹和感慨。
赏析
原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了杭州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深厚情感,诗人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如月夜寻桂、观潮等,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杭州的魅力,诗人也通过“何日更重游?”这一问句,表达了对杭州的无限眷恋和向往。
补遗句则以奇特的比喻和出人意料的意象,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哲理性,诗人通过老蚌生明珠和老兔生於菟这两个比喻,巧妙地表达了世间万物皆有奇妙变化的思想,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思考到更深层次的哲理。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根据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游历江南时,对杭州的美景和人文产生了深深的怀念和向往,从而写下了这首诗歌,补遗句部分则可能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增添诗歌的趣味性和哲理性,而特意加入的奇特比喻和意象。
需要注意的是,补遗句“旧闻老蚌生明珠,未省老兔生於菟”并非原诗所有,而是根据题目要求构造的,在赏析和解读时,需要将其与原诗部分进行区分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