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食笋十韵
唐·白居易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
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
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
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
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
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何似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饼敲玄笏。
君看入口便成竹,何怪食之多苦腹。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反映了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在这竹乡之地,春笋遍布山谷,山民们折下一大抱,早早拿到市场上去卖,因为竹笋数量众多,所以价格低廉,两钱就能买一束,把它们放在炊甑里,和饭一起煮熟,紫红色的笋壳像剥开的旧锦,洁白的笋肉如同新剖的美玉,每天吃竹笋,很长时间都不想吃肉了,长久以来作为京城洛阳的客人,这种美味总是吃不够,且不要犹豫,快吃吧,不然南风吹过,它们就会变成竹子,哪里比得上穿着破衣的墨潘(古代文人),用清脆的竹笋敲击着黑色的手杖(玄笏),你看这竹笋一入口就变成了竹子,难怪吃多了会觉得肚子不舒服(暗指其清高脱俗,不随波逐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竹乡春笋的丰收景象,以及诗人对竹笋美味的喜爱,诗中通过对比京城与竹乡的竹笋价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诗人也借竹笋表达了自己的高洁情操和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竹笋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竹笋的美味和诗人的情感,诗中“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一句,用锦缎和新玉来比喻笋壳和笋肉,形象生动,富有美感,而“何似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饼敲玄笏”一句,则通过对比文人墨客的清贫与竹笋的清脆,表达了诗人对高洁情操的赞美,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的反映,又有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因政治原因被贬至江州(今江西九江),在江州期间,白居易深入民间,了解了百姓的疾苦和生活的艰辛,他也对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通过描绘竹乡的春笋和诗人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诗人的政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