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北宋诗人柳永的《鹤冲天·黄金榜上》,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鹤冲天·黄金榜上
宋·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注:此两句为后人从柳永生平及作品中提炼出的意境,非直接出自《鹤冲天》,但可借此理解柳永的心境)
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译文:
黄金榜上我没有考上状元,只是偶然失去了龙头的期望,既然圣明的朝代暂时遗漏了贤能之士,我今后该怎么办才好呢?既然没有得到好的机遇,何不随心所欲地游乐,何必为功名患得患失?做一个风流才子为歌伎谱写词章,即使身着白衣,也不失高官卿相的身份。
在歌伎居住的街巷里,有绘画着丹青屏障的绣房,幸运的是那里住着我的意中人,值得我细细地追求寻访,与她们依偎,享受这风流的生活,才是我平生最大的欢乐,青春不过是片刻时间,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回婉转的歌唱。
释义:
此词上片落笔于科举失意,接着写自己不愿把时间、才华和精力浪费在追求功名利禄上面,而宁愿把才华用来创作歌词,为歌伎们谱写曲子,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下片则描写词人纵情逸乐的生活理想,进一步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同时生动地描绘出他不慕荣华富贵,甘愿粗衣淡饭,流连于街巷歌楼,与歌伎们为伍的狂放不羁的性格特征,全词不仅表现了词人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词人蔑视功名富贵、甘愿清贫自守的傲岸不羁的性格特征。
赏析:
柳永这首词,潇洒不羁,充满叛逆精神,它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展示出一种新的生活理想和人生观念,把词从士大夫所常表现的伤春惜别、男欢女爱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表现古代被轻视的市井人物和歌伎们的生活,是北宋词坛上的一首创新之作,词中,作者把失意后的颓放情绪,委婉地表达了出来,也表现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但词中更多的是表现了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得意之情。“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表现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仕途的否定,更增添了一种狂傲不羁的气质,下片则描写词人纵情逸乐的生活理想,进一步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同时生动地描绘出他不慕荣华富贵,甘愿粗衣淡饭,流连于街巷歌楼,与歌伎们为伍的狂放不羁的性格特征。
创作背景: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这首词就是柳永在科举失意后,对仕途失望,转而追求自由生活,与歌伎们为伍,过着放浪不羁的生活时所作,词中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虽然“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鹤冲天》,但它们却很好地概括了柳永因词作而声名鹊起,却又因词作而屡遭贬谪的坎坷人生,柳永的才华和词作在当时广受赞誉,但也因此招来了不少非议和排挤,使得他一生仕途不顺,声名起伏不定,柳永却从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词作追求和人生理想,他的词作至今仍被后人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