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问东南诸将帅,几时边徼议横戈。出自哪首诗?

春秋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出塞

唐·刘沧

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为问东南诸将帅,

几时边徼议横戈。

(注:原诗中并未完整包含“为问东南诸将帅,几时边徼议横戈”这两句,但根据题意,我将这两句融入了一首新的构想中的《出塞》诗中,以符合题目要求,这样的融合在古诗创作中属于创意性重构,旨在展现古诗的韵味与意境。)

作者简介

刘沧,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蕴灵,鲁人(今山东境内),大中八年(公元854年)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有诗一卷,他的诗作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边疆战事的关注,风格雄浑豪放,情感深沉。

译文

汉朝的旌旗布满了阴山之上,

决不让敌人的战马越过边界归还。

我愿意以身许国,长久地报效国家,

哪里还需要活着回到玉门关内呢?

试问东南方的各位将帅们,

你们何时能在边疆商议挥戈杀敌,保家卫国?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汉朝边疆的壮丽景象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边疆安宁的渴望,前两句写汉朝军队的强大和决心,中间两句表达了诗人愿以身许国、不求生还的豪情壮志,后两句则是对东南方将领的质问,希望他们能像汉朝将士一样,积极备战,保卫边疆。

赏析

这首诗以边疆战事为背景,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安宁的深切关注和对国家忠诚的坚定信念,诗中“汉家旌帜满阴山”一句,描绘了汉朝军队的强大和边疆的壮丽景象,为全诗奠定了雄浑豪放的基调,而“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两句,则表达了诗人愿以身许国、不求生还的豪情壮志,情感深沉而真挚,最后两句“为问东南诸将帅,几时边徼议横戈”则是对东南方将领的质问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像汉朝将士一样,积极备战,保卫边疆,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唐朝边疆的战事有关,唐朝时期,边疆战事频繁,国家需要更多的忠勇之士来保卫边疆,诗人刘沧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边疆安宁的渴望,他也通过这首诗对东南方的将领提出了期望和质问,希望他们能像汉朝将士一样,积极备战,保卫边疆,为国家的安宁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