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和戎怜物绛,市中屠狗忆荆轲。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67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杂感》,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杂感

清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老去和戎怜物绛,市中屠狗忆荆轲。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注:由于“老去和戎怜物绛,市中屠狗忆荆轲”并非黄景仁所有诗作中的完整一联,且可能与其他诗句有所混淆或误传,故在此将其融入整首《杂感》中以作解析。“老去和戎怜物绛,市中屠狗忆荆轲”可能反映了黄景仁对时局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追忆,但具体出处需进一步考证,不过,以下解析将基于整首《杂感》进行,并尝试对这两句进行合理解读。)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感愤不平之情,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译文

(整首《杂感》的译文,重点解析“老去和戎怜物绛,市中屠狗忆荆轲”两句的意境)

仙佛之道渺茫难寻,我只知在孤独的夜晚抒发不平的呼声,像随风飘荡的蓬草一样,我失去了悲歌的豪气;像沾了泥的柳絮一样,我落得了薄幸的名声,十个人中有九个人可以对我白眼相看,但书生却真的是百无一用,不要因为诗卷而忧愁它会成为不祥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子都会自然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年老时我怜惜那些为了和戎而牺牲的人,就像怜惜那红色的绛草一样;在市井中我回忆起那些像荆轲一样的英雄人物,他们曾勇敢地屠狗以表壮志,我横眉冷对那些指责我的人,甘愿像牛一样为人民服务,我避开座位害怕听到关于文字狱的传闻,我写书只是为了谋生,田横的五百壮士如今在哪里?难道他们归来后都成了列侯吗?

(注:由于“老去和戎怜物绛,市中屠狗忆荆轲”并非原诗完整一联,故译文结合整首诗意境进行创作,以表达黄景仁可能想要传达的情感。)

释义

“老去和戎怜物绛”可能表达了黄景仁对年老时看到国家为了和平而牺牲的悲痛和怜惜之情,物绛”可能象征着牺牲或红色的事物,如战士的鲜血或战场的烽火。“市中屠狗忆荆轲”则可能回忆了那些像荆轲一样的市井英雄,他们虽然出身卑微,但有着高尚的品格和勇敢的精神。

赏析

黄景仁的《杂感》一诗充满了对人生、社会、时局的深刻感慨,诗中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仙佛之道的怀疑、对书生无用论的无奈、对文字狱的恐惧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追忆和敬仰。“老去和戎怜物绛,市中屠狗忆荆轲”两句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展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以及对英雄精神的赞美。

创作背景

黄景仁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这是一个文字狱盛行的时代,诗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对时局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感受,他的《杂感》一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诗中通过对自己身世、境遇的描写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慨和无奈之情,诗中也蕴含着诗人对英雄精神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