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行寄兴》
唐·姚合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沥流冰水,参差出雾岫。
晚来何处堪惆怅,斜日猿声枫树林。
作者简介
姚合,唐代著名诗人,字大凝,陕州硖石人(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主簿,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户部员外郎等职,出任过金州、杭州、虢州刺史,晚年闲居洛阳,自号“四明狂客”、“随州姚朗中”,与贾岛齐名,人称“姚贾”,并为“苦吟诗派”的重要人物,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擅长五律,刻意求工,颇类贾岛,故“姚贾”并称,风格清逸冷峭,自成一家。
译文
寒山深邃而遥远,冷涧边寂寥冷清,常有鸟儿啾啾啼叫,四周却寂静无人,冰水淅淅沥沥地流淌,雾气缭绕中山峰时隐时现,傍晚时分哪里最让我惆怅?是那夕阳斜照下,猿猴声声啼叫,枫叶萧萧飘落的树林。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作者在寒山冷涧间行走所见的凄清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惆怅,诗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赏析
这首诗以寒山、冷涧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秋时节的萧瑟景象,前两句“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直接点出主题,营造出一种孤寂、冷清的氛围。“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通过鸟鸣与寂静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寂感,后两句“淅沥流冰水,参差出雾岫”则通过冰水的流淌和山峰的隐现,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感,最后两句“晚来何处堪惆怅,斜日猿声枫树林”以斜阳、猿声、枫树林等意象,将作者的惆怅之情推向高潮,使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动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姚合在晚秋时节,独自漫步于寒山冷涧之间,面对萧瑟的自然景象,内心产生的一种孤寂与惆怅之情的抒发,姚合一生仕途坎坷,晚年更是闲居洛阳,过着淡泊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首诗也反映了姚合作为“苦吟诗派”的重要人物,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