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题中所引句变体(注:原诗中并无直接“桃叶桃根何处是,东风愁杀渡江人”之句,但此句意境与宋之问的部分作品风格相近,或为后人化用其意而成,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构想一个变体情境,以宋之问的风格构想此句可能融入的情境。)
(变体构想)
桃叶桃根何处是,东风愁杀渡江人。
岭外飘零身似客,归心似箭渡寒津。
(注:以下分析基于原诗《渡汉江》,并对变体构想部分进行适当关联解读。)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累迁至考功员外郎,因事获罪,贬为泷州参军,不久逃归洛阳,投奔张易之兄弟,武周长安元年(701年),张易之案发,宋之问被下狱,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东北),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春,宋之问私自逃回洛阳,投友人所辖之司礼寺,友人恐其连累自己,向朝廷告发,宋之问被处死刑,后改为流放桂州(今广西桂林),最终死于途中,宋之问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所作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文辞华靡,为时人所重。
译文
(原诗《渡汉江》)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一个春天,由于交通阻隔,没有收到家乡亲人的书信,心中十分想念,担心他们是否安好,现在我终于快要回到家乡了,但越是接近家乡,心情就越是紧张害怕,担心家中会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发生,因此遇到从家乡来的人都不敢问。
(变体构想)
桃叶桃根(比喻亲人或故乡的象征)如今身在何方?东风吹拂,令我这渡江之人满心愁绪,在岭外漂泊如同孤客,心中归家的愿望如同箭一般急切,冒着寒冷渡过江河。
释义
原诗表达了诗人久别家乡,音信断绝,即将归乡时的复杂心情:既渴望见到亲人,又担心家中变故,不敢轻易询问来人的心情,变体构想则通过“桃叶桃根”的比喻,增添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和渡江归乡时的愁绪。
赏析
原诗《渡汉江》以朴素的语言,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归乡时的复杂心理,前两句写诗人贬居岭外、与亲人音信断绝的境况,为全诗定下了忧伤、思念的基调,后两句则通过“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细腻描写,将诗人归乡时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既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又透露出对家中变故的深深忧虑。
变体构想部分,通过“桃叶桃根何处是,东风愁杀渡江人”的设问与抒情,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与渡江归乡的愁绪紧密结合,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哀婉的意境,通过“岭外飘零身似客,归心似箭渡寒津”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漂泊异乡、渴望归家的心情。
创作背景
《渡汉江》是宋之问在流放途中,即将回到家乡时所作,诗人因事获罪,被贬至泷州(今广东罗定市一带),在流放期间,他经历了长时间的孤独与思念,当诗人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时,他内心的激动与担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作,变体构想部分则是基于这种思乡之情和归家之愿,通过想象和化用,将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