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唐·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岂是扬雄能献赋,空惭载笔列词臣。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
译文
五更的漏声催促着拂晓的箭矢(指时间流逝),皇宫中春色浓郁,仿佛连仙桃都被沉醉,日暖时分,旌旗随风飘扬,宛如龙蛇舞动;宫殿的微风轻轻吹过,燕雀在高处自由飞翔,朝拜结束后,衣袖中仍带着香烟的余香;挥毫泼墨间,诗句如同珠玉般璀璨,我哪里是像扬雄那样能够献上辞赋的人才,只是惭愧地拿着笔,位列在词臣之中。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早朝大明宫的庄严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前两句通过描绘时间流逝和宫中春色的浓郁,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美好的氛围,中间两句通过旌旗和燕雀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皇宫的威严和自然的和谐,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谦和对词臣身份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早朝景象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思考,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历史上的文学大家扬雄,表达了自己的谦逊和自愧不如之情,也透露出诗人对词臣身份的珍视和对朝廷的忠诚,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描绘,也有对内心的抒发,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应和中书舍人贾至的早朝诗而作,当时,贾至写了一首描绘早朝大明宫景象的诗,杜甫看到后,便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和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朝廷的政治氛围和诗人的内心感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对朝廷的忠诚和对自我价值的思考,也可以领略到他深邃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