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暮春江景
唐·刘禹锡
官桥细柳藏新雨,水驿轻帆背夕晖。
花落无声春已去,燕归何处觅芳菲。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意味,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官桥边的细柳藏着刚刚停歇的新雨,水边的驿站旁,轻舟的帆影背对着夕阳的余晖,花儿静静地凋落,春天已经悄然离去,归来的燕子又能在哪里寻觅到往日的芬芳呢?
释义
官桥细柳藏新雨:描绘了一幅雨后官桥边细柳依依的景象,新雨初停,细柳更显青翠欲滴。
水驿轻帆背夕晖:水边的驿站旁,一艘轻舟的帆影背对着夕阳,形成一幅宁静而略带哀愁的画面。
花落无声春已去:花儿静静地凋落,暗示着春天的离去,无声无息,却让人心生感慨。
燕归何处觅芳菲:归来的燕子面对春去的景象,又能在哪里寻觅到往日的芬芳呢?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江景,通过“官桥细柳”、“水驿轻帆”、“花落无声”、“燕归何处”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诗人以景寓情,借自然之景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无奈,诗中“藏新雨”与“背夕晖”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又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这首诗可能作于他被贬谪期间,面对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色,诗人触景生情,不禁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无常,诗中的“花落无声春已去”与“燕归何处觅芳菲”等句,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对诗人自身境遇的隐喻,表达了他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首诗成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