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硠世局不堪论,胜地重经吊白门。全诗是什么?

梦梦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过白门

明·杨慎

雷硠世局不堪论,胜地重经吊白门。

落日无人松径冷,秋风有恨柳营昏。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当年梦逐尘。

只有秦淮旧时月,夜深还照水边村。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杨慎(1488年-1559年)

朝代:明代

作者简介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后因“大礼议”事件,被贬谪至云南,从此在边地度过了三十余年的贬谪生涯,杨慎在文学、史学、哲学、音韵学、金石书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著名的博学多才之士。

译文

雷声轰鸣的世道已不堪言说,我再次经过这胜地,凭吊白门(南京的古城门之一),夕阳西下,松林小径上寂静无人,秋风带着哀愁,军营也显得昏暗,眼前的山川让我泪水沾衣,回想起当年的富贵繁华,如今都已如梦般消散,只有秦淮河的旧月,在夜深人静时,还照耀着水边的村庄。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重游南京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世事无常、富贵如梦的感慨,首联“雷硠世局不堪论,胜地重经吊白门”直接点出诗人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无奈与哀叹,以及重游胜地的吊古伤今之情,颔联和颈联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哀愁,尾联则以秦淮旧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怀念与感慨。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诗人内心情感的交融,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哀婉的氛围,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进行对比,突出了世事无常的主题,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以秦淮旧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怀念与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慎在被贬谪至云南期间,重游南京时所作,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对现实社会深感失望与无奈,在重游南京时,诗人凭吊古迹,感慨世事无常,富贵如梦,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哀愁与感慨的诗篇,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遭遇与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矛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