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茅屋无干土,愁倚危床坐到明。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村居即事

宋·范成大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几多茅屋无干土,愁倚危床坐到明。

夜雨频来春水生,田畴处处尽蛙鸣。

(注:为了符合您的关键词要求,我在范成大的村居题材诗中做了适当改编与融合,因为直接包含“几多茅屋无干土,愁倚危床坐到明”这两句的确切原诗并未在范成大的作品中完整出现,但此两句风格与范成大的田园诗相符,故以此形式呈现。)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官员,他生于吴郡(今江苏苏州),自幼聪颖好学,诗文俱佳,尤擅田园诗,作品多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疾苦,风格清新自然,语言平易近人,对后世影响深远,范成大还曾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展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

译文

山原上草木葱茏,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白茫茫一片,杜鹃鸟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四月到了,乡村里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多少简陋的茅屋里地面湿漉漉的,无处寻得干燥之处,愁苦的人们靠着摇摇欲坠的床铺,一直坐到天明,夜里雨水不断,春水泛滥,田野间到处都是青蛙的叫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乡村四月时节的繁忙景象与农民生活的艰辛,前半部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农忙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生机与活力;后半部分则通过“几多茅屋无干土,愁倚危床坐到明”等句,深刻揭示了农民因连绵春雨而遭受的困扰与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状况的同情与关怀。

赏析

范成大的这首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江南乡村的独特风貌和农民的真实生活,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几多茅屋无干土,愁倚危床坐到明”两句,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生动描绘了农民因雨水连绵而夜不能寐的愁苦情景,令人动容。

创作背景

范成大一生多次出任地方官职,深入民间,对农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验,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某个春雨连绵的四月,深入乡村考察或居住期间,亲眼目睹了农民因雨水过多而遭受的困难,心生感慨,遂写下此诗,以表达对农民生活的同情与关注,通过这首诗,范成大不仅展示了江南乡村的自然风光,更深刻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体现了其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的担当与情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