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烟霞洞
唐·李郢
寂寞烟霞洞云静,惟留斯迹令人传。
岩前野老来看画,树底幽禽自唤春。
苔藓满庭松叶暗,水声终日石门喧。
何当得遂归山计,月满松风径路间。
作者简介
李郢,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时期,字楚望,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大中十年(856),第进士,官至侍御史,诗作多写景状物,风格以清雅著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在晚唐诗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译文
烟霞洞寂静无声,云雾缭绕,这里寂寞而清幽,只留下这些遗迹让人传颂,岩前的山野老人来此观赏壁画,树荫下的幽鸟自行呼唤着春天的到来,庭院里长满了苔藓,松叶遮蔽了阳光,显得昏暗,水声终日响彻在石门之间,何时才能实现归隐山林的心愿,在那月光洒满、松风阵阵的小径上漫步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烟霞洞的幽静与美丽,以及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首联点出烟霞洞的寂寞与云静,以及遗迹的流传;颔联通过野老观画、幽禽唤春,进一步渲染了洞中的清幽与生机;颈联则描绘了洞外庭院苔藓满布、松叶昏暗,以及水声终日不绝的景象;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烟霞洞的幽静与美丽,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寂寞烟霞洞”、“苔藓满庭”、“水声终日”等,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氛围,诗人也通过“岩前野老”、“树底幽禽”等形象,赋予了自然景物以生命和活力,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情趣,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渴望,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有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仕途艰难,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向往归隐山林的生活,李郢作为其中的一员,可能也在仕途上遭遇了挫折和困境,从而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这首诗正是他在游览烟霞洞时,被洞中的幽静与美丽所打动,从而触发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而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