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疑云
唐·李商隐
初疑孝子感天意,复恐古人传素书。
云气半开新雨霁,山光初照夕阳余。
林间宿鸟惊飞尽,陌上行人断影孤。
欲问前朝兴废事,唯将心事付沙鸥。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社会动荡的时期,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咏史诗也多有佳作,常借古讽今,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感慨。
译文
起初我怀疑是孝子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接着又担心是古人传下的帛书显灵,新雨过后,云气半开,夕阳初照,山光映照,林间的宿鸟被惊得全部飞走,路上的行人身影孤单,想要询问前朝的兴亡之事,却只能将心事寄托给沙洲上的鸥鸟。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雨后初晴的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疑惑和孤独,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首联“初疑孝子感天意,复恐古人传素书”以疑问开篇,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惊奇,也暗示了他对历史传说的思考,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和迷茫,尾联“欲问前朝兴废事,唯将心事付沙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事,即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无奈寄托给自然之物。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相结合,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雨后初晴的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无奈感慨,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诗歌既具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意味,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疑问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和深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心情抑郁的时期,晚唐时期,国力衰微,社会动荡不安,诗人身处其中,深感无奈和迷茫,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历史传说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诗人也将自己的心事寄托给自然之物,表达了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首诗的标题和部分内容是我根据关键词“初疑孝子感天意,复恐古人传素书”创作的,但李商隐确实是一位擅长咏史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人,因此这首诗在风格和主题上与他的作品有一定的契合度,由于历史文献中并未记载这首诗,所以它在现实中并非李商隐的真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