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屈指从头数,得见清平有几人。的解释

春秋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闲来屈指从头数,得见清平有几人。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不遇于时,年仅三十五岁即病逝于山西运城,黄景仁的诗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艺术上擅长白描,风格苍劲,为清代宋诗派重要作家。

译文

想要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没有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就像风吹走了蓬草,飘泊无定的悲哀情绪,又像泥和絮沾在一起,被污浊的名声所玷污,十个人中有九个人可以用白眼相向,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闲暇之时屈指细细从头算起,这辈子能有几个太平日子呢?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首联写自己求仙访佛皆无所成,只能独自在夜晚抒发不平之气;颔联以“风蓬”、“泥絮”自比,形容自己漂泊无依、声名狼藉的境遇;颈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深刻认识和对书生无用论的愤慨;尾联则通过“屈指从头数”的动作,进一步强调了人生清平日子的稀少和珍贵。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诗人以“仙佛茫茫两未成”开篇,既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的向往,又暗示了这种向往的难以实现,接着以“独夜不平鸣”点出内心的愤懑和不平,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的“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漂泊生涯和污浊名声,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颈联的“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则直接抒发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书生无用论的愤慨,情感强烈,掷地有声,尾联的“闲来屈指从头数,得见清平有几人”则以反问的形式收束全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清平日子的渴望和珍惜,又进一步强调了人生清平日子的稀少和珍贵。

创作背景

黄景仁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但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作为一位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的书生,黄景仁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生活困顿,饱尝人间冷暖,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黄景仁内心的苦闷和挣扎,以及他对清平日子的渴望和珍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