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夏日寓居野亭
唐·韦应物
不堪烦暑病荒城,六月翛然寓野亭。
林密鸟声幽更远,水清荷影淡而明。
风来忽觉心神爽,云去方知天地清。
此间胜似蓬莱境,何必寻仙访隐名。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因仕途不顺,逐渐转向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与王维、孟浩然等并称“王孟韦柳”,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应物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译文
难以忍受酷暑的煎熬,我病倒在荒凉的城中,六月里,我悠然自得地寄居在郊外的野亭之中,林中鸟鸣声幽远而深沉,池水清澈,荷花倒影淡雅而明亮,清风拂来,忽然觉得心神清爽,云彩散去,才知晓天地间的清新明净,这里的美景胜过蓬莱仙境,我又何必再去寻找那些虚无缥缈的仙山隐境呢?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夏日病中寓居野亭所见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厌倦,诗中“不堪烦暑病荒城”反映了诗人对酷暑和病痛的无奈,“六月翛然寓野亭”则展现了他寄情山水、寻求心灵慰藉的悠然心境,后四句通过对林鸟、池水、清风、云彩的细腻描绘,进一步渲染了野亭环境的清幽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此地胜景的由衷赞美和留恋。
赏析
本诗以病中寓居野亭为线索,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中“林密鸟声幽更远,水清荷影淡而明”两句,以动衬静,以声绘色,生动地刻画了野亭周围环境的幽静与美丽,而“风来忽觉心神爽,云去方知天地清”两句,则通过自然现象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也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韦应物诗歌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以寻求心灵的慰藉,这首诗很可能就是他在某个炎热的夏日,因病困于荒城之中,后转至郊外野亭寓居时所作,面对酷暑和病痛,诗人没有沉沦,而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去欣赏和感受自然之美,从而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