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释文珦
庙堂勤苦茅斋静,不见人心是两般。
林鸟唤回幽梦断,半窗明月照孤寒。
作者简介
释文珦,南宋末年至元初的僧人、诗人,他生于乱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林寺庙中度过,以诗为伴,以禅为友,释文珦的诗作多反映山林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禅意,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虽身为僧人,但心系天下,诗中常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
译文
朝廷中官员们勤勤恳恳,而我这茅屋中却是一片宁静,人心的不同在这两者之间体现得淋漓尽致,林中的鸟儿叫声将我从幽深的梦境中唤醒,半开的窗户透进明亮的月光,映照着我孤独清寒的身影。
释义
“庙堂勤苦茅斋静”描绘了朝廷官员的忙碌与诗人自己隐居生活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不见人心是两般”则直接点出了人心的不同,暗示了官场与山林之间人心的差异;“林鸟唤回幽梦断”通过自然景象的转换,表达了诗人从梦中回到现实的感受;“半窗明月照孤寒”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孤独清寒的隐居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朝廷与山林之间人心的不同,前两句通过“庙堂勤苦”与“茅斋静”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后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孤独清寒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释文珦生活在南宋末年至元初的动荡时期,朝廷腐败,民不聊生,他身为僧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在诗中常有体现,这首诗可能是在他隐居山林期间所作,通过对比朝廷与山林之间人心的不同,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诗中也流露出他孤独清寒的隐居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