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布袋空携空满袖
宋·释绍嵩
一身无碍竺乾翁,遍圆身世戒身同。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虫。
几回归去青山外,依旧归来白发中。
试问西来谁得似,拈花微笑悟真空。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跃于南宋时期,以诗文闻名于世,尤其擅长禅理诗的创作,释绍嵩的作品多反映佛教思想,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对后世佛教文学有一定影响。
译文
这位来自竺乾国(古印度)的老僧,一身自在无拘无束,他的身世如同圆满的戒律一般纯净无瑕,身心合一,他不与世俗之人争夺宠辱,只将心中的思绪寄托于微小的沙虫之中,多次离开青山归隐,却又在白发苍苍时重返尘世,试问西行求法之人中,谁能像他这样,拈花微笑间便领悟了真空的禅理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来自印度的老僧形象,表达了佛教中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悟性的思想,诗中“一身无碍竺乾翁”指老僧来自印度(竺乾为国名,代指印度),且身心自在无碍;“遍圆身世戒身同”则强调其身世清白,与佛教戒律相合;“不向人间争宠辱”表达了老僧超脱世俗名利的心态;“只将心事付沙虫”则通过微小的沙虫寄托了老僧的禅心;“几回归去青山外,依旧归来白发中”描绘了老僧多次归隐又重返尘世的生活经历;“试问西来谁得似,拈花微笑悟真空”则通过老僧与西行求法之人的对比,突出了老僧在禅理上的深厚造诣。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位来自印度的老僧形象,通过其身世、心态、生活经历以及禅理领悟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佛教中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悟性的思想,诗中“一身无碍”与“遍圆身世戒身同”两句,既突出了老僧的自在无拘,又强调了其身世清白与佛教戒律的相合,为全诗奠定了超脱世俗的基调,而“不向人间争宠辱”与“只将心事付沙虫”两句,则进一步展现了老僧超脱世俗名利的心态,以及将禅心寄托于微小之物的禅意,最后两句通过老僧与西行求法之人的对比,突出了老僧在禅理上的深厚造诣,使全诗的主题得以升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释绍嵩的佛教信仰和修行经历有关,作为一位僧人,释绍嵩对佛教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通过描绘一位来自印度的老僧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佛教中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悟性的思想的认同和追求,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释绍嵩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某种批判和反思,通过老僧超脱世俗名利的心态,表达了对世俗社会中争宠辱、逐名利的批判和不满。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释绍嵩的生平和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以上分析仅基于诗歌本身的内容和风格进行推测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