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三顾逢先主,至今千载慕冥鸿。上一句是什么?

梦梦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怀古

唐·罗隐

汉室倾颓势已危,

孤臣仗义独支颐。

不应三顾逢先主,

至今千载慕冥鸿。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人,唐代晚期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初期,一生历经坎坷,多次参加科举不第,后转而投身幕府,晚年归隐,罗隐的诗作风格犀利,多讽刺时弊,对晚唐社会的黑暗现实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的诗作也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译文

汉朝的基业已经倾颓,局势危急,

孤独的忠臣仗义执言,独自支撑大局。

如果不是因为三次拜访遇到了刘备(先主),

那么至今千百年来,人们还会仰慕那高飞的冥鸿(比喻高远之志)。

释义

这首诗通过怀古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忧虑,首句“汉室倾颓势已危”描绘了汉朝末年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次句“孤臣仗义独支颐”则刻画了一位忠诚的臣子,在危局中挺身而出,独自支撑大局的形象,后两句“不应三顾逢先主,至今千载慕冥鸿”则通过假设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此处以“三顾”暗指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未能遇到明君的惋惜,以及对其高远之志的仰慕。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历史洞察力,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时局的忧虑,诗人通过怀古的方式,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表达了对诸葛亮未能遇到明君的遗憾,也暗含了对晚唐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诗人以“冥鸿”为喻,表达了对高远之志的仰慕和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罗隐所处的晚唐社会密切相关,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罗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这首诗通过怀古的方式,既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也暗含了对晚唐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思,诗人以“冥鸿”为喻,表达了对高远之志的仰慕和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