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穷源未到时,便将虚寂眇心思。的意思及出处

生辉1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探易

宋·邵雍

学易穷源未到时,便将虚寂眇心思。

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幽。

作者及朝代

邵雍(1011年—1077年),北宋哲学家、易学家,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谥康节,生于河南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邵雍少有志,读书刻苦,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后从陈抟学《先天易》,以《易》穷天地万物之理,终成一代易学大师。

作者简介

邵雍一生不仕,隐居苏门山,著书立说,后讲学于洛阳,所创“先天学”为北宋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其著作《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对后世影响深远,邵雍性格温和,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交往甚密,司马光还为其撰写了墓志铭。

译文

在学习《易经》还未穷尽其深奥之源时,我便开始用空虚寂静、深远微妙的心思去探索,站在千峰之巅,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无拘无束;在万象丛生的世界中,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我不愿与世俗之人争夺宠辱,只愿将心中的思绪寄托给那自由飞翔的沙鸥,或许有一天,我会回到那青山之外,那里月光皎洁,松风阵阵,小径幽深,一片宁静祥和。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邵雍在学习《易经》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通过深入探索,感受到了《易经》的深奥与广阔,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以沙鸥自喻,表达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心灵自由的高洁情怀。

赏析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与诗意,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学习《易经》过程中的感受,表达了对宇宙万物之理的深刻领悟,诗人也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等句,更是充满了对自由与宁静的赞美与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高远,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邵雍一生致力于易学的研究与传播,对《易经》有着深厚的造诣,这首诗可能是他在学习《易经》过程中,对易学深奥之理有所领悟,同时又感受到世俗的纷扰与束缚,从而产生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邵雍对易学的热爱与执着,以及他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