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孤舟几日别京华,望尽南天不见家。
作者简介
宋之问,唐代诗人,约生于公元656年,卒于约712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历官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武后时,因阿附张易之兄弟,坐贬泷州参军,中宗时,累转考功员外郎、修文馆学士,知贡举,景龙中,因与太平公主不合,贬为越州长史,睿宗即位,流钦州,赐死于途中,宋之问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是唐代律诗的定型者。
译文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度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离京后乘舟渡过汉江,经过数日行至离京城已远,还远远地望着南边天空,却仍然看不到我的家。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被贬谪岭南的凄苦心境,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首句“岭外音书断”,写诗人被贬谪到岭南后,与家人、朋友失去了联系,音信全无,次句“经冬复历春”,写诗人被贬的时间之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两句“孤舟几日别京华,望尽南天不见家”,写诗人乘舟离开京城,经过数日行程,已经远离了京城,但还远远地望着南边天空,希望能看到家的影子,然而却始终看不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诗人被贬谪后的凄苦心境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前两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通过写诗人与家人、朋友失去联系,以及被贬的时间之长,为后两句的抒情做了铺垫,后两句“孤舟几日别京华,望尽南天不见家”,通过写诗人乘舟离开京城,远离家乡,还远远地望着南边天空,希望能看到家的影子,然而却始终看不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全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宋之问在被贬谪到岭南的途中创作的,宋之问因阿附张易之兄弟,被贬为泷州参军,在贬谪途中,他乘舟渡过汉江,远离了京城和家乡,心中充满了凄苦和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遭遇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