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树知多少,谁道书声到市朝。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13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杂诗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青山绿树知多少,谁道书声到市朝。

茅屋数间窗窈窕,幽人闲坐诵离骚。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常寓含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与讽刺;其书法和绘画亦独具风格,尤其是他的竹石画,更是名扬四海。

译文

青山连绵,绿树成荫,这山中的景致究竟有多少呢?又有谁能想到,这清幽之地竟有读书声传到了繁华的市井与朝廷之中,几间简陋的茅屋,窗户幽深而雅致,一位隐士悠然自得地坐在那里,吟诵着《离骚》。

释义

首句“青山绿树知多少”描绘了山居环境的清幽与自然的丰富,用问句形式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与赞美,次句“谁道书声到市朝”则通过对比,将山居的静谧与市朝的喧嚣相对照,暗示了读书人在山林间寻求精神寄托,同时也不忘关注世事,以学问影响社会的理想,后两句具体描绘了隐士的生活场景,通过“茅屋数间”、“窗窈窕”等细节,展现了其生活的简朴与高雅,而“幽人闲坐诵离骚”则进一步突出了隐士的文化修养与高尚情操。

赏析

这首诗以山居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隐士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诗中“青山绿树”与“市朝”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与社会的差异,也隐含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批判,通过“幽人闲坐诵离骚”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对于文化传统的尊重与继承,以及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创作背景

郑板桥生活在清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他虽曾为官,但因不满官场风气,多次辞官归隐,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山居期间所作,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逃避与批判,同时也寄托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诗中,他借隐士之口,抒发了自己对于学问、道德、自然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