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送郑二员外
唐·杜甫
乱离俱老大,飘泊各西东。
江城四月见更生,岐路劳劳慰别情。
微风吹雨过,杳杳暮钟鸣。
远望浮云散,孤帆浪里行。
作者及朝代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在战乱流离中我们都已老去,如今又要各自漂泊到西东。
四月的江城又见到了生命的复苏,在这岔路口我们依依惜别,彼此慰藉着离别的深情。
微风轻轻吹过,带来了细雨,远处的暮钟悠悠响起。
抬头远望,浮云渐渐散去,你孤帆一叶,在浪涛中渐行渐远。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与友人郑二员外离别时的深情厚谊,以及在战乱年代对彼此命运的无奈与关切,诗中“江城四月见更生”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乱离俱老大”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首联“乱离俱老大,飘泊各西东”直接点明了诗人与友人共同的命运——在战乱中老去,不得不各自漂泊,颔联“江城四月见更生,岐路劳劳慰别情”以春天的生机反衬离别的哀伤,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颈联“微风吹雨过,杳杳暮钟鸣”以景寓情,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烘托出离别的氛围,尾联“远望浮云散,孤帆浪里行”则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哀愁,将友人的离去比作孤帆远航,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与不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杜甫与友人郑二员外在这样的背景下相遇又离别,心中充满了对彼此命运的关切与无奈,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表达了杜甫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战乱年代人们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