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遗文肠欲断,桐城何处一沾衣。的释义

生辉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悼念桐城先生

清代:方苞

读罢遗文肠欲断,桐城何处一沾衣。

青山有幸埋忠骨,碧水无情送落晖。

往事如烟随梦去,故人已逝伴云飞。

空余翰墨传千古,犹见当年忧国悲。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方苞虽为清代桐城人,且为著名文学家,但并无直接证据表明他写过此诗,以下解析基于虚构内容。)

作者简介

方苞(1668年-1749年),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年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方苞是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与刘大櫆、姚鼐合称“桐城三祖”,他一生治学严谨,著作颇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译文

读完先生留下的文章,心中悲痛欲绝,桐城这片土地上,哪里能让我挥洒泪水以寄托哀思?青山有幸能够埋葬先生的忠骨,而碧绿的江水却无情地送走了夕阳的余晖,往事如烟,随着梦境逐渐消散,故人已经离世,化作了天上的云彩,只留下先生的笔墨流传千古,依然可见他当年忧国忧民的情怀。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桐城先生(虚构人物,代表某位桐城籍的杰出人物)的深切悼念和无尽哀思,通过描绘读完遗文后的悲痛心情,以及青山、碧水等自然景象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先生忠诚品质和高尚情操的敬仰,也表达了对先生逝去后,往事如烟、故人难寻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比,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桐城先生的哀悼之情,首联“读罢遗文肠欲断,桐城何处一沾衣”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读完先生遗文后的悲痛心情,颔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碧水无情送落晖”则通过青山与碧水的对比,突出了先生忠诚品质的高尚和无情岁月的流逝,颈联“往事如烟随梦去,故人已逝伴云飞”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和对故人的怀念,尾联“空余翰墨传千古,犹见当年忧国悲”则总结了先生的文学成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全诗主题得以升华。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设定为清代某个时期,桐城先生因某种原因去世,诗人作为先生的好友或学生,深感悲痛,于是写下这首诗以表达对先生的悼念之情,在清代,桐城派文学盛行,方苞等文学家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这首诗虽然为虚构之作,但也可以反映出当时文学界对杰出人物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