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荒台草绿鹧鸪飞,剑化龙津事已非。
(注:“荒台草绿鹧鸪飞,剑化龙津事已非。”这两句并非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将其融入并稍作调整,以形成一首完整的、符合题意的诗作,原诗的最后两句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三山云雾中隐隐约约可辨,白鹭洲把秦淮河分隔成两条河流。
荒凉的凤凰台上,野草丛生,鹧鸪在飞,昔日的宝剑已化为龙津的江水,往事如烟,早已不再。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凤凰台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往昔繁华不再、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中“荒台草绿鹧鸪飞”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凤凰台的荒凉景象,而“剑化龙津事已非”则借用了典故,暗指历史的变迁和往事的消逝。
赏析
这首诗以凤凰台为起点,通过描绘周围的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诗人也通过对比的手法,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进行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短暂。
创作背景
李白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他游历金陵(今南京)期间,他登上凤凰台,眺望四周景色,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历史上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的诗篇,虽然“荒台草绿鹧鸪飞,剑化龙津事已非”这两句并非原诗内容,但在此情境下,它们恰好能够表达出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和对现实的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