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其三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附加诗句(注:此句并非原诗内容,但为题目所需,故在此情境下加入)
闻说邑人相候久,高堂莫恋老莱衣。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译文
(原诗部分)
我在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我衣,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附加诗句)
听说乡亲们已经等候多时,家中的高堂不要过分依恋我(老莱子娱亲般的)孝顺之衣。
释义
原诗主要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劳作生活,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附加的诗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自己归隐的决心,不愿因亲情而留恋世俗生活。
赏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系列诗歌,以其清新自然、质朴无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种豆、除草、归家的日常劳作,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和喜悦,诗人也通过“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坚守归隐之志的决心,附加的诗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自己归隐的决心和牺牲精神。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黑暗的时代,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于是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世俗社会的厌倦和批判,附加的诗句则可能是诗人在归隐过程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