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奏箫韶天上听,千家灯火月中游。出自哪首诗?

春秋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朝代:清代

作者:查慎行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查慎行与潘耒、汤右曾等齐名,又与厉鹗并称“浙西诗派领袖”,其为诗,初受业于黄宗羲,后游学于朱彝尊之门,虽主宋诗之论,但亦不薄唐人。

九奏箫韶天上听,千家灯火月中游。

露华洗出四山青,皓魄当空万籁静。

一樽相属慰平生,喜看儿孙俱长成。

旋作俚歌教幼女,亦知欢喜亦知愁。

天应笑我为痴绝,故遣彭郎湖上来。

看尽人间万顷秋,何如南极老人星。

作者简介

查慎行(1650年—1727年),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浙江海宁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南书房,五十二年(1713年),乞休归里,家居十余年,雍正四年(1726年),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族人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敬业堂诗文集》《查初白诗评十二种》《词集》等。

译文

(以下为节选并围绕关键词的译文)

在中秋之夜,洞庭湖上月光皎洁,仿佛天上的箫韶之音(九奏箫韶)正在被天神聆听;千家万户的灯火在月光下闪烁,人们在这美好的夜晚中游走赏月(千家灯火月中游)。

释义

“九奏箫韶天上听”:九奏,指古代乐曲多次演奏;箫韶,即虞舜时的乐章,这里借指美妙的音乐,这句诗形容洞庭湖上的月色之美,仿佛连天上的神灵都在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千家灯火月中游”:千家万户的灯火在月光下闪烁,人们在这明亮的月光中游走,享受着中秋之夜的宁静与美好。

赏析

这两句诗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中秋之夜洞庭湖的美景,前一句通过“九奏箫韶”的典故,将月色之美与天上的音乐相联系,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后一句则通过“千家灯火”与“月中游”的描绘,展现了人间中秋之夜的热闹与温馨,两句诗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中秋洞庭月夜图,既有天上的神秘与美妙,又有人间的热闹与温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查慎行在中秋之夜游览洞庭湖时所作,当时,他或许正沉浸在中秋佳节的欢乐氛围中,被洞庭湖的美景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中秋洞庭月夜美景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查慎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中秋佳节的深厚情感,这首诗也反映了清代文人雅士在中秋之夜赏月、游玩的习俗和情趣。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