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庭不用防秋计,沙漠如今总汉歌。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77个月前

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益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全诗原文如下: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
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单于已在金山西,犹能弯弓射大雕。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逃。
边庭不用防秋计,沙漠如今总汉歌。
千里邈邈度陇愁,一身迢迢向陇愁。

(注:这里为了聚焦关键词所在的句子,仅展示了包含关键词的部分内容及其上下文,塞下曲四首》是组诗,每首都独立成章,但此处分析以关键词所在句为核心。)

作者简介

李益(约746年-约829年),字君虞,唐代诗人,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他擅长边塞诗,诗作风格豪放,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情感深沉,意境开阔,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针对关键词所在句)“边庭不用防秋计,沙漠如今总汉歌。”意为:边疆的守军现在不再需要制定防备秋天敌人入侵的计划了,因为沙漠地带现在到处都回响着汉人的歌声,意味着边疆已经安定,汉族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和谐,战争不再是常态。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疆地区从紧张对峙到和平共处的转变,反映了唐朝边疆政策的成功和民族融合的景象。“防秋计”通常指秋季时防备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部署,而“沙漠如今总汉歌”则象征着汉族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各民族间的友好相处。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传达了边疆安宁、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通过对比昔日的战争频仍与今日的和平景象,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和睦的深切期望,诗句中的“汉歌”不仅指汉族的音乐,更象征着汉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其广泛传播意味着文化的融合与认同。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包容、文化繁荣的时期,边疆政策相对灵活,与周边民族的交往频繁,李益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边塞诗往往反映了唐朝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民族关系的变化,这首《塞下曲》可能是在唐朝边疆相对稳定、民族关系较为和谐的时期创作的,通过描绘边疆的和平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赞美之情,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边疆治理和民族政策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