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边塞曲
朝代:唐代
作者:李贺
龙虎旌旗度朔河,羽林诸帅拥天戈。
胡沙飞尽汉关月,戍客望乡思马多。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790年,卒于公元817年,他生活在中唐时期,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诗鬼”,李贺的诗作常常描绘奇幻的景象,抒发对人生、社会及历史的深刻感慨,其诗歌语言瑰丽、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龙虎图案的旌旗飘扬着渡过朔河,羽林军的将领们手持着象征天命的兵器,胡地的沙尘被风吹尽,露出了汉家边关的明月,戍边的将士们望着家乡的方向,心中思念着战马和远方的亲人。
释义
“龙虎旌旗度朔河”描绘了军队出征时的壮观景象,旌旗上绣有龙虎图案,象征着军队的威武和力量;“羽林诸帅拥天戈”则进一步强调了军队的正规和权威,羽林军是皇帝的禁卫军,诸帅手持天戈,意味着他们是天命所归的正义之师。“胡沙飞尽汉关月”描绘了边塞的自然环境,沙尘暴过后,明月高悬,映衬出边关的孤寂与苍凉;“戍客望乡思马多”则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他们渴望骑着战马回到亲人身边。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描绘军队的出征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雄浑与深情,首句“龙虎旌旗度朔河”以生动的画面拉开了全诗的序幕,营造出一种庄严而肃穆的氛围;次句“羽林诸帅拥天戈”则进一步强化了军队的威武形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后两句“胡沙飞尽汉关月,戍客望乡思马多”则通过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结合,将边塞的苍凉与将士的思乡之情融为一体,使全诗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情厚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贺游历边塞或听闻边塞战事之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边疆战争频繁的时代,边塞诗因此成为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李贺作为一位具有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思考能力的诗人,对边塞战争和戍边将士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他通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象和战争的残酷现实,还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李贺对唐代边疆政策和军事力量的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