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李颀的《古从军行》,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古从军行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笳向暮使人泣,长望闺中空伫立。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705年,卒于761年,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年)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晚年辞官归隐于颍阳之东川别业,擅长七言歌行和律诗,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皆有唱和,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尤以边塞诗和描写音乐的诗篇著称。
译文:
白天登山观望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
风沙弥漫掩映着巡逻的刁斗,公主幽怨的琵琶声不断。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黄昏时胡笳声响起令人悲泣,远望思妇伫立空寂的神女峰。
释义:
此诗描写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征人的思乡之情,前六句写从军将士出征的艰辛和塞外征战的劳苦,后两句则表达了对征人思妇的深切同情,全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唐代边塞诗的佳作之一。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征人远赴塞外、戍守边疆的艰辛和思妇在家空守闺房的孤独,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中“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征人白天登山观望烽火、黄昏时牵马饮水的艰苦生活;“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两句,则进一步渲染了边塞的荒凉和恶劣环境,而“胡笳向暮使人泣,长望闺中空伫立”两句,则通过胡笳的悲鸣和思妇的伫立,表达了征人和思妇的深切思念和无尽哀愁,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精炼,是唐代边塞诗的佳作之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代边疆的战事有关,唐代时期,边疆战事频繁,许多将士被迫远离家乡,戍守边疆,诗人李颀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些征人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边疆将士的关怀,这首诗的创作,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