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闻陌头采桑曲,犹胜边地胡笳声。下一句是什么?

梦梦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子夜四时歌·春歌

唐·李白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遥闻陌头采桑曲,犹胜边地胡笳声。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李白的诗作广泛涉及山水、酒仙、友情、爱情、边塞等多个主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秦地的罗敷女,在碧绿的河水边采摘桑叶。

她白皙的手在青色的桑条上跳跃,红妆在日光下显得格外鲜艳。

蚕儿饿了,我要离去,请那高官显贵的五马不要在此流连。

远远听到田间陌路上传来的采桑歌声,它比那边塞的胡笳声还要动听。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秦地罗敷女在绿水边采桑的情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罗敷女美丽勤劳,她的歌声悠扬动听,超越了边塞胡笳的悲凉,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生活画面,诗人通过对罗敷女采桑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她的勤劳与美丽,同时以“遥闻陌头采桑曲,犹胜边地胡笳声”作为结尾,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和对战争的厌倦,胡笳声常被用来象征边塞的荒凉与战争的残酷,而采桑曲则代表了宁静的田园生活和人们的安居乐业,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白游历秦地期间,当时他目睹了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淳朴,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李白也深知边塞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因此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这种情感在唐代诗人中并不罕见,但李白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洞察力,使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