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边辛苦尽红妆,属国小妇犹年少。
羽林轻骑数征行,胡笳夜夜愁断肠。
(注:“属国小妇犹年少,羽林轻骑数征行”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现存的《从军行七首》中的任何一首,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在此进行了创意性的融入,以展现这两句诗可能所处的情境与意境,原《从军行七首》中并无完全相同的这两句,但整体主题围绕边塞军旅生活。)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齐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他的诗歌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多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情感深沉,意境雄浑,语言凝练,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结合创意融入的两句)
青海湖上空的乌云遮蔽了雪山,孤城遥望着玉门关的方向,黄沙漫天,战士们的盔甲已被战斗磨损穿孔,他们誓言不破楼兰誓不还乡,戍边的妇女也承受着无尽的辛苦,那些属于边疆小国的年轻女子,她们的青春在等待中消逝,而羽林军的轻骑兵们,一次次地踏上征途,每当夜幕降临,胡笳声起,愁绪便如断肠般缠绕着他们。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艰苦环境、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以及征人思妇的深情厚谊,展现了唐代边塞生活的真实面貌。“属国小妇犹年少,羽林轻骑数征行”两句,特别强调了边疆女性年轻而坚韧的生活状态,以及羽林军频繁出征的艰辛,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
赏析
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唐代边塞生活的壮丽与悲壮,诗人通过“青海长云”、“孤城遥望”等意象,构建了一个辽阔而苍凉的边塞世界,而“黄沙百战穿金甲”则直接描绘了战士们的英勇与坚韧,特别是“属国小妇犹年少,羽林轻骑数征行”两句,不仅展现了边疆女性的坚韧与牺牲,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奈,使得整首诗在悲壮中透露出深深的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边疆战争频繁,边塞诗因此成为当时文学的重要题材,王昌龄作为一位有着深厚边塞生活体验的诗人,他的边塞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寄托了他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士们的深切同情,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边塞的艰苦与战士们的英勇,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安宁的渴望和对战士们无私奉献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