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桂中明月影,流黄机上织成文。的意思及出处

小星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织妇词

唐·元稹

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

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三分早。

早被蛾眉累此身,空庭夜夜霜月新。

织锦织成双凤飞,何当共剪西窗烛。

淮南桂中明月影,流黄机上织成文。

回梭织罢娇无力,始得金笼锁鸳鸯。

双双不如鸟,腾踏还相逐。

更羡鸳鸯能独宿,绣枕单栖时踯躅。

作者及朝代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元稹聪明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

作者简介

元稹自幼聪颖,十五岁明经及第,初授校书郎,后历任监察御史、左拾遗等职,因得罪宦官权贵,一度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唐穆宗即位后,任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长庆三年(823年),拜相,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五年(830年),逝世,年五十三,追赠尚书右仆射。

译文

织妇为何如此繁忙,蚕儿经过三次蜕皮已经快要老了,蚕神啊蚕神,织妇像您一样圣洁早把丝织好,今年官家收丝税的期限比往年早了三成,自从做了织妇,早被蛾眉所累,空寂的庭院里,夜夜都是新升的霜月,织锦织成一对双飞凤,何时能与丈夫一同在西窗下共剪烛花,淮南的桂花在明月下留下影子,织妇在流黄机上织出了美丽的花纹,织完布回梭时娇弱无力,才得空把金笼里的鸳鸯锁上,成双成对的鸟儿尚且能够相互追逐,更羡慕那能够独宿的鸳鸯,而我独自栖息在绣枕上,心中满是徘徊与不安。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织妇的忙碌与孤独,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妇女的艰辛生活,诗中“淮南桂中明月影,流黄机上织成文”两句,既描绘了织妇在月光下织布的情景,又寓意着她们在艰难中仍坚持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

赏析

这首诗以织妇的口吻,细腻地刻画了她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诗人通过“蚕经三卧行欲老”等细节描写,展现了织妇们为生计而忙碌的艰辛。“淮南桂中明月影,流黄机上织成文”两句,以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织妇们在艰难中仍不失美好追求的精神,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稹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他通过描绘织妇的艰辛生活,寄托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唐朝中后期社会矛盾加剧、人民生活困苦的社会背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