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莫平生多少恨,闲吟欹枕更悠悠。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君不见下渝州,遮莫平生多少恨,

闲吟欹枕更悠悠。

(注:原诗中“遮莫平生多少恨,闲吟欹枕更悠悠”并非连续两句,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创意融合,以展现这两句词的意境。“遮莫平生多少恨”与“闲吟欹枕更悠悠”分别融入了本诗的情感表达中。)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其作品广泛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变化、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译文

自从在洛城分别后,我们已相隔四千里之遥;胡人的骑兵长驱直入,已经五六年了,草木凋零,我行走在剑阁之外;战乱频仍,我被阻隔在江边老去,思念你却无法相见,我独自乘船下渝州,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遗憾和哀愁,只能斜倚在枕上,悠悠地吟诵着心中的诗篇。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杜甫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因战乱导致的离别之苦,诗中通过“洛城一别四千里”和“胡骑长驱五六年”两句,展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巨大跨度,突出了离别的久远与战乱的持久,随后,“草木变衰”与“兵戈阻绝”描绘了战乱带来的自然与社会的双重衰败,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哀愁。“遮莫平生多少恨,闲吟欹枕更悠悠”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无尽遗憾与悠悠思绪。

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充分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深厚功底,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个人的离别之苦与国家的战乱之痛紧密结合,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诗中的“遮莫平生多少恨,闲吟欹枕更悠悠”两句,更是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的深深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无尽忧虑。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当时他身处战乱频仍的唐朝中后期,经历了长期的流离失所和亲友离散,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哀愁,这首诗也反映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通过诗歌的形式,记录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苦难与挣扎,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