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九思·伤时》
汉 · 王逸
岁忽忽兮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
悼余生之不辰兮,逢此百罹之长。
哀年岁之莫余兮,身既老而无成。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罔极而不平。
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余梦登九天兮,魂中道而无杭。
吾使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琼枝以为羞兮,又采玉屑以为粮。
离彼淮海兮,来就九州之英。
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
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
天苍苍兮地茫茫,泣下沾衣兮愁断肠。
儿呼母兮啼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
欲往从之兮无羽翼,徒逍遥兮播流亡。
作者简介
王逸,字叔师,西汉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阳宜城)人,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生年不详,卒于汉顺帝永建元年(126年),汉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为侍中,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对后世《楚辞》研究影响甚大,另著有《汉诗》百二十三篇,今佚,明人辑有《王叔师集》。
译文
天空灰蒙蒙啊大地无边无际,泪水沾湿了衣裳愁断了心肠,孩子呼唤母亲啊哭得声嘶力竭,我捂住耳朵啊不忍心再听下去,想要前去追随她啊却没有翅膀,只能在这世间徒然逍遥、四处流亡。
释义
这段诗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极度悲痛与无奈,诗人通过“儿呼母兮啼失声”这一场景,表达了失去亲人或面临巨大困境时的深切哀伤,而“我掩耳兮不忍听”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悲痛的程度,显示出诗人无法承受这种痛苦,只能选择逃避或压抑自己的情感。
赏析
这段诗句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直接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诗人运用“儿呼母兮啼失声”这一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哀伤与绝望的世界。“我掩耳兮不忍听”这一动作描写,也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整段诗句在情感表达上既深沉又直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九思》是王逸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东汉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文人墨客往往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困境,王逸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深感痛心疾首,同时也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奈和迷茫,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九思》这首诗,通过描绘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而“儿呼母兮啼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这一诗句,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