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寸地荒皆古迹,迢迢风起作寒声。的解释

小编87个月前

这首包含关键词“寸寸地荒皆古迹,迢迢风起作寒声”的诗句,实际上出自清代诗人宋琬的《秋日田家杂咏》,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详细解析:

诗词原文

秋日田家杂咏

清 · 宋琬

村巷秋风叶落黄,寸寸地荒皆古迹。

迢迢风起作寒声,晚霁孤村砧杵急。

作者简介

宋琬(1614年-1673年),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清代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政治风波入狱,但文学成就颇高,与施闰章齐名,并称“南施北宋”,宋琬的诗风沉郁顿挫,词则婉约含蓄,是清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译文

村庄的小巷里秋风萧瑟,树叶纷纷变黄落下,每一寸荒废的土地都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遗迹,远处吹来的风带着阵阵寒意,发出呼啸的声音,傍晚时分,晴朗的天空下,孤独的村庄里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乡村的荒凉景象,通过“秋风叶落”、“地荒古迹”、“风起寒声”、“孤村砧杵”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凄清的氛围,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历史沧桑、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乡村生活的深切关注。

赏析

宋琬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将秋日乡村的荒凉与萧瑟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句“村巷秋风叶落黄”以秋风落叶开篇,奠定了全诗凄凉的基调;次句“寸寸地荒皆古迹”则通过“地荒”与“古迹”的对比,暗示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第三句“迢迢风起作寒声”以风的呼啸声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与寒意;末句“晚霁孤村砧杵急”则以捣衣声作为背景,进一步渲染了乡村的孤寂与生活的艰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宋琬一生仕途不顺,多次因政治风波入狱,晚年更是流寓江南,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仕途失意、流寓他乡期间所作,面对乡村的荒凉景象,诗人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分,他通过描绘秋日乡村的萧瑟与孤寂,表达了自己对历史沧桑、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叹息,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切关注与同情。

《秋日田家杂咏》是宋琬的一首佳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秋日乡村的荒凉与萧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乡村生活的深切关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