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凤凰台
唐·韦庄
落日疲驴踏藓行,鸡笼山接古台城。
西州门外云偏白,东阁官前柳半青。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出身士族家庭,早年曾游历各地,历经战乱流离,后入蜀,为前蜀开国皇帝王建所重用,曾任宰相,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则婉约多姿,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译文
疲惫的驴子在落日余晖中踏着青苔前行,鸡笼山与古老的台城相接,西州门外,云彩显得格外苍白;东阁官署前,柳树半青半黄,人世间多少次令人伤感的往事,而山形依旧,寒流不息,如今正值国家统一之时,而旧时的堡垒却已荒凉,只有秋天的芦荻在风中萧萧作响。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落日、疲驴、古山、旧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感,诗人以自然景物为线索,串联起对过往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感慨,诗中“人世几回伤往事”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历史更迭的深刻认识;“今逢四海为家日”则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欣慰之情。
赏析
韦庄的这首诗,以登凤凰台所见所感为题材,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色与历史情感,首联“落日疲驴踏藓行,鸡笼山接古台城”以疲惫的驴子和古老的台城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沉重而沧桑的氛围,颔联“西州门外云偏白,东阁官前柳半青”则通过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感,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又体现了自然与人事的永恒对比,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则以国家统一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遗迹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至五代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韦庄作为一位历经战乱、流离失所的诗人,对历史的沧桑和现实的无奈有着深刻的体会,在登上凤凰台时,他目睹了眼前的自然景色和古老遗迹,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历史感和现实感的诗作,通过这首诗,韦庄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对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进行了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