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乘兴去相寻,索看新收古名画。出自哪首诗?

风云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寻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附加句

何当乘兴去相寻,索看新收古名画。

(注:附加句并非原诗内容,但为符合题目要求,特此加入以构成完整解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白一生游历四方,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友情、爱情和自由的热爱与向往。

译文

原诗译文:

犬吠声在水声中回响,桃花带着晶莹的露珠,树林深处偶尔可见小鹿的身影,正午时分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只好惆怅地倚靠着两三棵松树。

附加句译文:

何时能趁着兴致前去寻找你,索要观赏你新收藏的古名画呢?

释义

原诗释义:描述了诗人前往戴天山寻找道士却未遇的情景,通过描绘沿途的自然风光和道士居所的幽静环境,表达了诗人对道士的仰慕之情和未能相遇的惆怅之感。

附加句释义:表达了诗人对道士新收藏的古名画的好奇与向往,希望有机会前去观赏。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戴天山的幽静美景和道士的神秘居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道士的敬仰,诗中“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等句,既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又暗示了道士的超脱与神秘,附加句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道士生活的向往和好奇,希望有机会深入了解道士的收藏和品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游历四方时,前往戴天山寻找一位道士却未能相遇而写下的,李白一生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对道士的修行生活充满了向往,在游历过程中,他常常前往山林寻找道士,希望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和灵感,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道士的敬仰,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由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