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羌管动边愁,二月冰寒水不流。的释义

小星107个月前

这首古诗出自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以下是完整的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虽然您提到的关键词“悠悠羌管动边愁,二月冰寒水不流”并未完全按照原句出现,但“羌管悠悠”这一意象确实出现在此词中,且整首词的主题与边塞愁绪紧密相关,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将主要围绕这一意象及整首词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一生政绩卓著,文学成就亦高,以散文著称,诗词亦有佳作传世,其词作风格苍凉悲壮,多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大雁向衡阳飞去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浊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释义

此词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上片写景,渲染边塞秋景的特异,突出塞下孤城与内地景象的不同;下片抒情,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赏析

整首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受,读起来真切感人,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以悠扬的羌笛声和满地的白霜营造出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边愁的主题。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亲率将士,屡建战功,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虽然您提到的关键词“二月冰寒水不流”并未直接出现在此词中,但整首词所表达的边塞愁绪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与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是相契合的,希望以上解析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