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其一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朅来归耕永自疏,结构野草起屋庐”并未直接出现在此诗中,但根据诗意及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可以推测这是对其归田园居生活的一种意象化描述,为贴合您的要求,以下解析将尝试从陶渊明的整体归隐思想出发,结合此诗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译文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林木,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释义与关键词关联解析
虽然“朅来归耕永自疏,结构野草起屋庐”并非直接出自《归园田居·其一》,但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高度契合,可以理解为:我(陶渊明)终于归来开始耕作,永远远离了尘世的喧嚣,用野草搭建起简陋的屋舍,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世俗的厌倦。
赏析
《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这是第一首,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诗中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总纲,统领全篇,以下层层推进,对“尘网”“樊笼”的厌恶,对“旧林”“故渊”的怀念,为摆脱“俗韵”而“归园田”,就无悖于心意了。
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州祭酒、主簿、参军等职,一直到四十一岁第三次出仕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他在家乡亲自参加劳动,和农民交朋友,过起了隐居生活,从社会制度看,陶渊明的时代,封建制度已逐步发展成熟,国家是地主阶级和官僚们的,他们残酷地剥削农民,农民过着悲惨的生活,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29至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对东晋政治腐败和官场黑暗以及社会风气的绝望,他无法忍受自己对黑暗现实的痛心疾首,对政治腐败的绝望,无法改变自己秉性“固执”,他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审美情趣,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