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冰上行
朝代:清代
作者:查慎行
戽水闻声悸未平,踏冰失足嗟何及。
寒风凛冽吹衣冷,白雪皑皑映眼明。
路滑难行频顾影,心惊不定独前行。
归来幸得身无恙,从此深冬不踏冰。
作者简介
查慎行(1650年-1727年),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浙江海宁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后辞官归乡,筑初白庵以居,专事著述,查慎行学识渊博,诗品高超,为清初诗坛领袖之一,与朱彝尊、胡渭并称“海内三布衣”,又与厉鹗并称“浙西二妙”,其诗作风格清新隽永,情感真挚,尤擅描绘自然景物,有《敬业堂诗集》等传世。
译文
听到戽水(汲水灌田的工具发出的声音)的声音,心中还因之前的恐惧而未能平静;踏上冰面却不慎失足,此时只能叹息悔恨已来不及,寒风猛烈地吹着,衣裳被吹得冰冷;白雪皑皑,映照着眼前一片明亮,路面滑腻难以行走,只能频繁地回头查看自己的身影以防摔倒;心中惊恐未定,只能独自小心翼翼地前行,幸运的是归来后身体并无大碍,从此以后,在这深冬时节,我再也不踏上冰面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在冰面上行走不慎失足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以及对安全的重视,首联直接点出主题,通过“悸未平”和“嗟何及”两个词语,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恐惧和悔恨,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描绘寒风、白雪、路滑等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冰上行走的艰难和危险,尾联则以诗人的幸运归来和深刻教训作结,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诗人在冰面上行走的惊险经历,诗人通过“戽水闻声悸未平”一句,巧妙地引出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诗人通过“踏冰失足嗟何及”一句,直接点出了主题,表达了对自己不慎失足的悔恨和无奈,在描绘自然景象时,诗人运用了“寒风凛冽”、“白雪皑皑”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冰面上行走的艰难和危险,诗人还通过“路滑难行频顾影”、“心惊不定独前行”等句子,进一步渲染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尾联则以诗人的幸运归来和深刻教训作结,既表达了诗人对安全的重视,也增强了全诗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查慎行晚年归乡之后,在清代,由于社会相对稳定和繁荣,文人墨客们常常有机会游历山水、亲近自然,查慎行作为一位学识渊博、诗品高超的文学家,自然也不例外,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他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危险和困难,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在一次冰面上行走时不慎失足后所写,旨在表达自己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以及对安全的重视,这首诗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墨客们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的坚韧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