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
唐·贯休
时清道合出尘埃,清苦为诗不仗媒。
夜静思君心似月,寒天泣露滴苍苔。
作者简介
贯休,唐代晚期著名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他七岁出家,能诗善画,尤其擅长草书,时称“姜体”,贯休一生游历四方,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其诗作风格独特,内容广泛,既有对佛教教义的深刻阐述,也有对世俗生活的真实描绘,是唐代诗坛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译文
时局清明,道路顺畅,我得以脱离尘世的纷扰;我以清苦的生活为灵感,创作诗歌,不依赖任何媒介或权势,夜深人静之时,我对你的思念如同明月般皎洁,寒冷的天空中,露珠滴落在青苔上,仿佛是我思念的泪水。
释义
首句“时清道合出尘埃”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满意,认为时局清明,自己得以摆脱世俗的束缚,过上隐居的生活,次句“清苦为诗不仗媒”则揭示了诗人创作诗歌的态度,他依靠清苦的生活体验来创作,不依赖外界的权势或媒介,体现了诗人的独立精神和艺术追求,后两句通过描绘夜深人静时的思念之情,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深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首句“时清道合出尘埃”既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赞美,也是诗人个人心境的写照,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次句“清苦为诗不仗媒”则展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独立精神,他坚持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创作,不随波逐流,不依附权势,这种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后两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将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贯休隐居山林期间,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偶尔也会有短暂的和平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贯休选择了隐居山林,远离尘嚣,以清苦的生活为灵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首诗就是他在隐居期间,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贯休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能体会到他作为一位诗僧的独特气质和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