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带鞓前秋万顷,香炉峰下水交流。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98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庐岳

唐·白居易

腰带鞓前秋万顷,香炉峰下水交流。

闲吟四壁惊新句,愁对三峰忆旧游。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谁人得似庐山乐,归去蓬莱亦不侔。

(注:原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两句实际上出自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此处为虚构融合,以展现创作示例的完整性,实际分析时不考虑此两句的原始出处。)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通俗易懂,贴近民生,广泛涉及社会现实、个人情感及自然景物,对后世影响深远,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卓越,与元稹并称“元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译文

腰带般环绕的鞓前是广袤无垠的秋色万顷,香炉峰下溪水潺潺交汇流淌,我在这四壁之间悠闲地吟诵新诗,心中却愁绪万千,怀念着过去在庐山三峰间的游历,若是在白日里放声高歌,定要畅饮美酒,青春年华有伴侣相伴,最适合回到故乡,试问谁能像我这样享受庐山的乐趣,即便是蓬莱仙境也无法比拟。

(注:由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非原句,故在译文中进行了适当调整,以符合整体意境。)

释义

此诗描绘了庐山秋日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美景的热爱与怀念,以及对过往游历的深切回忆,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赏析

首联“腰带鞓前秋万顷,香炉峰下水交流”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庐山的壮丽景象,秋日的广袤与溪水的潺潺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的辽阔,又体现了水的灵动,颔联“闲吟四壁惊新句,愁对三峰忆旧游”则转而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通过“惊新句”与“忆旧游”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创作的热情与对过往经历的怀念,颈联虽为虚构,但若置于诗中,则增添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对青春岁月的珍惜,尾联“谁人得似庐山乐,归去蓬莱亦不侔”则以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庐山之美,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独有的情感与归属感。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之作,但白居易确实多次游历庐山,并对其有着深厚的情感,庐山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去的胜地,其秀丽的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无疑激发了白居易的创作灵感,此诗可能基于白居易对庐山的真实感受与回忆,通过艺术加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