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齿纷纷破绿苔,争携流水入平台。上一句是什么?

生辉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院中丛竹

唐·张蠙

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

心贞徒见赏,择小未成竿。

孤翠飞将去,群青拥欲还。

屐齿纷纷破绿苔,争携流水入平台。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蠙(约895—?),字象文,清河(今属河北)人,生卒年不详,唐末五代诗人,曾游于淮南节度使高骈幕中,后避乱隐居九华山,著有《张蠙集》二卷,传世诗作一百七十余首,多写山水田园风光及隐逸生活。

作者简介

张蠙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他的诗歌多反映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融合,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张蠙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细微之处,表达内心的情感与追求。

译文

高高的竹子对着轩窗,青翠的颜色重重叠叠,历经岁寒而不改其色,竹子内心贞洁,徒然受到人们的赞赏,但因为它选择生长在小处,所以未能长成高大的竹竿,孤独的翠竹仿佛要飞去,成群的青竹又似要归来,人们穿着木屐,屐齿纷纷踏破绿苔,争相将流水引入平台,与竹子共赏这清幽之景。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院中丛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竹子高洁品质的赞美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描绘了竹子挺拔高洁、不畏严寒的形象;“心贞徒见赏,择小未成竿”则借竹言志,表达了诗人虽内心贞洁但未能大展宏图的遗憾;“屐齿纷纷破绿苔,争携流水入平台”则展现了人们争相欣赏竹子、与竹共赏清幽之景的生动场景。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院中丛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竹子高洁品质的赞美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竹子赋予了人的品格和情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诗人通过描绘人们争相欣赏竹子的场景,也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张蠙隐居九华山期间,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张蠙选择了隐居山林,以诗酒自娱,他通过对院中丛竹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在动荡社会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普遍心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