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隐
唐·韦应物
傥便得归便归去,不须定待鹤飞来。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注:“傥便得归便归去,不须定待鹤飞来”这两句诗并非直接出自韦应物的某一完整作品中,而是后人根据韦应物及其他文人归隐思想融合创作的意境句,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我将其嵌入一首假想的“归隐”诗中,并围绕这两句进行解析,原句所表达的归隐之意,与韦应物的归隐思想相契合。)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隐逸情怀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深沉含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如果方便的话,就立即回去吧,不必非要等到仙鹤飞来才决定归隐,青山绿水间处处可以安息忠贞之士的英灵,何必一定要等到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呢?
(注:后两句为假想添加,以配合前两句的意境。)
释义
“傥便得归便归去,不须定待鹤飞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决绝,认为归隐不应受外界条件的束缚,而应随心而动,不必等待某种特定的信号或象征,这里的“鹤飞来”可能象征着某种超脱世俗、高洁自守的境界,但诗人认为,归隐的本质在于内心的选择,而非外在的标志。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坚定追求,诗人以“傥便得归”的假设开头,既表达了对归隐的渴望,又透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洒脱,而“不须定待鹤飞来”则进一步强调了归隐的自主性和内在性,认为归隐不应受任何外在条件的限制,这种思想在唐代文人中颇为流行,反映了他们对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然、自由的向往。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并非直接出自韦应物的某一具体作品,但我们可以从韦应物的生平和创作思想中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韦应物出身贵族,早年仕途顺畅,但中年以后逐渐对仕途感到厌倦,转而追求隐逸生活,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两句诗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反映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渴望和决绝,在唐代社会动荡、仕途艰难的背景下,这种归隐思想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