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屿小筑
唐·张祜
隔江孤屿敞空门,不似山林不似村。
万树苍烟三峡路,一庭芳草四邻喧。
云藏远岫千峰秀,水映斜阳万顷金。
此地风光无限好,何须更问武陵源。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张祜虽为唐代著名诗人,但此诗并非其真实作品。)
作者简介
张祜,唐代诗人,约生于公元792年,卒于约852年,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早年寓居姑苏,后至长安,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等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其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尤其擅长宫词。
译文
隔江相望的孤岛上,一座小筑敞开着空门,它既不像深邃的山林,也不像宁静的村庄,万树苍翠间云雾缭绕,仿佛是通往三峡的幽径,庭院中芳草萋萋,四周是邻家的欢声笑语,远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千峰竞秀,斜阳映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宛如万顷黄金,这里的风光无限好,又何必再去寻找那传说中的武陵源呢?
释义
此诗描绘了江中孤屿上一座小筑的独特景致,通过对比其既非山林之幽静,又非村庄之质朴,突出了其独特的韵味,诗中通过描绘万树苍烟、一庭芳草、远岫千峰、水映斜阳等自然景象,展现了小筑周围环境的优美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此地风光的赞美之情。
赏析
此诗以“隔江孤屿敞空门”开篇,既点明了地点,又设置了悬念,引人遐想,接着通过“不似山林不似村”的对比,突出了小筑的独特性,中间两联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将小筑周围的自然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有视觉上的震撼,又有情感上的共鸣,尾联则以“此地风光无限好,何须更问武陵源”作结,既是对前文景物描写的总结,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满足与珍惜。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可能创作于张祜游历江南时期,当他偶然间发现这座位于江中孤屿上的小筑时,被其独特的景致所吸引,遂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描绘自然美景、抒发内心情感的佳作,在唐代,文人墨客游历山水、寄情自然的风气盛行,张祜此诗正是这一风气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