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铜柱燕然石,万古何人并勒铭。出自哪首诗?

小编6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边词

唐·李益

身承金伐虏西行,

一箭双穿落雁惊。

罗浮铜柱燕然石,

万古何人并勒铭。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益(约746年-约829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益,字君虞,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与卢纶、王之涣、王翰等齐名,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作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代表之一。

译文

我身负朝廷重任西行讨伐敌人,

一箭射出,双雁惊落,彰显英勇。

罗浮山的铜柱和燕然山的石碑啊,

自古以来,又有谁能与我并肩刻下功勋?

释义

金伐:指朝廷的征伐命令。

罗浮铜柱:罗浮山位于今广东,此处借指古代边疆的铜柱,象征国家的边界和战功。

燕然石:燕然山即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山刻石记功,此处泛指边塞立功之地。

勒铭:在石碑上刻字铭记功勋。

赏析

这首诗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诗人自己西行讨伐敌人的英勇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壮志豪情,首句“身承金伐虏西行”直接点明主题,展现了诗人肩负国家重任的崇高形象;次句“一箭双穿落雁惊”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武艺高强和英勇无畏;后两句“罗浮铜柱燕然石,万古何人并勒铭”则通过借用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英雄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边疆战事频繁,国家需要大批英勇善战的将士来保卫边疆,李益作为一位边塞诗人,对边疆将士的生活和战斗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边疆将士的敬仰和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在唐代边塞诗风盛行的背景下,这首诗无疑是一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