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荆巫
唐·皎然
千里云随一锡孤,楚山深处是荆巫。
寒林叶落纷纷尽,秋径苔生步步芜。
野寺人来僧未起,水边花落鸟相呼。
今朝偶向高枝上,不似天涯万里途。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是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交往密切,诗名颇盛,皎然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佛家生活,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著名的诗僧之一。
译文
千里之外的云朵伴随着我这孤独的行脚僧,一路飘向楚山深处那神秘的荆巫之地,寒冷的树林里叶子纷纷落尽,秋天的道路上长满了荒芜的苔藓,野外的寺庙里有人来访,但僧人还未起床,水边的花儿已经凋落,鸟儿在相互呼唤,今天偶然站在这高高的树枝上,却不再感觉像是漂泊在天涯万里的路途上。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荆巫之地的所见所感,首句“千里云随一锡孤”以云和锡杖为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漂泊;次句“楚山深处是荆巫”点明了游历的地点,同时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后两句则通过描绘秋日的寒林、野寺、落花、啼鸟等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孤寂与自然的宁静。
赏析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诗人的孤独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清幽淡远的意境,首联以“千里云”与“一锡孤”相对照,既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形象,又暗示了旅途的遥远与艰辛,颔联通过“寒林叶落”与“秋径苔生”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旅途的荒凉与萧瑟,颈联则以“野寺人来僧未起”与“水边花落鸟相呼”相对照,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宁静与闲适的氛围,尾联则以“今朝偶向高枝上”与“不似天涯万里途”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暂时超脱与对未来的期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皎然游历荆巫之地时所作,荆巫之地位于楚山深处,自古以来便是神秘而荒凉的象征,皎然作为一位诗僧,游历四方,寻求心灵的归宿与自然的真谛,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旅途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僧游历四方、寻求精神寄托的普遍现象。